English

找准定位 突围创新

2000-09-13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朱振国 我有话说

熟悉的人有这样一种说法,天津有一只“机”、一碗“面”、一杯“水”,即指落户在津城的摩托罗拉、康师傅和可口可乐等著名的海外企业。其实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,已有相当数量的品牌公司进入国内。他们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和产品,更重要的是对当地的教育提出了更新、更高的要求。天津市新兴科技专修学院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,勇于探索,大胆实践,尊重市场规律、教育规律,实现了经济与教育良好结合,走出了一条成才办学的成功之路。

天津市新兴科技专修学院,是在原天津市纺织技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。当时由于享有招生指标,技校办学绝无后顾之忧。然而,进入九十年代,学校经费逐年减少,1993年办学经费已然只有区区七万元。当年招生,学校只拿到四份生源档案。勉强拼凑起的一个教学班,也因培养不对路,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。直到这时,学校意识到,市场经济不容漠视。于是,学校一方面实行教改,加大投入、招生力度,一方面与天津市企业和用人单位加强联系,推荐自己的毕业生。当时一些著名的外资企业如摩托罗拉、通用公司、雅玛哈等急需电子技术人员,学校就与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劳动部门接洽,开始人才培训。当时的技校还未开设类似的专业。学校就以高中毕业生为主,开设学制一年的电子技术班,结果取得了相当的成功。企业对学生文化素质反映不错。到1996年,学校改为学院,将其专业调整为应用电子技术,在技校办学中,走出了一条生路。今年招生人数达到480多人,位居全市前四名,在校生有1300人。目前,该校已与开发区劳动部门签订协议,已经成为开发区企业的人才培训基地。在走访新兴学院时,记者看到通用半导体(中国)有限公司在1999年赠送给学院的一个铜匾:“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摇篮”。最近学院将与摩托罗拉公司签订人才培训意向。可以说该院是天津市数百个技校中专里觉醒最早的一个。打通了技术人才走向社会的通道,学院并没有沾沾自喜。他们认识到,学校发展的难题就是学生的质量。如何加大培养力度,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和文化素质,已然摆在了办学者的面前。于是从1997年开始,学院开办自学考试班,他们以“给学生最好的教育,让学生有最好的出路”为办学宗旨,在管理、校风、专业和服务上狠下功夫,使技校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。今年在市证管办的支持下,毕业的金融与证券管理专业的学生深受欢迎。中英合作“商务管理”、“金融管理”首次开考及格率高达82%以上,新高职试验专业一次考试及格率达到100%。新高职(自考)专业“计算机技术与应用”、“应用电子技术”受到电子通讯等企业的欢迎,特别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供不应求。

唐建平院长谈到多年的办学体会时说,我们最早是站在悬崖边上,不小心就会马失前蹄。然而正因为理解并遵循了市场经济和教育规律,使得我们走出了一片新的天地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